静静地用“我”一辈子去忘记 - 《用我一辈子去忘记》

读完了柴静的《用我一辈子去忘记》。一直以为这个书名取的很妙,为什么要用一辈子去忘记呢,正是因为一辈子也忘不了  

  细腻,敏感,安静这是我对柴静的大体印象。没有高楼林立,没有灯红酒绿,柴静眼中的世界,只留一缕阳光,一轮弯月,一首歌曲,一封来信。虽然,她经常用乏善可陈来形容生活,可当她把对生活的情感融入到身边的一切细小的事物时,却发现了不一样的生活。我们跻身于拥挤的人群,几乎以为,生活就是一件事接着一件事的延续,以为把握了大体方向,这就是生活。其实不然,生活是细腻的,最值得我们留念的往往是,那些从我们指尖留过的细沙。

     “浅绿的绸布”,“宝蓝色的小镜子”这些鲜明的色彩,时常出现在柴静的笔下,对色彩的敏感,也透露出她内心对生活,对世界的敏感。她能那么舒展地写下《生命本无羞耻》,以及她的日记中流露出的淡淡的对流年的感伤,可能多半也源于此。仿佛她心中有一方湖水,飘落的秋叶,敏捷的水虫,温和的微风,都能激起层层涟漪,而且久久不能平静,岸边的人,在这层层涟漪中,看见了彩色的世界。

     我一直坚信每个人都有骨子里的一种性格,无论人被流年打磨多么光滑,但骨子里的性格不会变。对于柴静,名字中这个静字,就是来自于她的骨子里。她的《夜色温柔》是一档深夜节目,也是她主动请求的。深夜,城市安静了。这才是属于柴静的世界。她安静地倾听着人间百态,与电话那头的形形色色的人交流,有欢喜时,感动时,伤感时。但对于一个渉世未深的小女孩而言,拥有被信任的感觉,是美妙的,幸福的。我猜,她能有如此丰富,清晰的生活感悟,也是这夜赋予给她的,就如同我朋友从深夜中获得直白的自我认识一样。

     也许,这些特质是每个女孩固有的,但在柴静身上体现的尤为深刻。

     名如其人,人如其文。

     《用我一辈子去忘记》整本书主要分为三部分,日记,回信和采访录。我主要看的,是日记和采访录,因为我觉得第二部分只有陪伴《夜色温柔》,陪伴柴静一路走来的听众朋友才能体会其中的特别感情,这里是属于他们的,我就不要进去了吧。她的日记和采访录,给人感觉很舒服,夹杂些惆怅。记的书中写到,采访完丁薇后,丁薇给她回了个电话,说这是她接受的最舒服的采访。想想,呵呵,怎么能不舒服呢?

     看完后,我在想,到底是什么让她用一辈子去忘却呢?也许是小段,也许是《让我拥抱你入梦》,也许是那只小乌龟等等。如果,要我说的话,这些都是,但总结起来,正是“乏善可陈的生活”和“滔滔的似水流年”。  

  ps:写下这篇文章已经比较久了,当时是大四上学期,晚上从自修室回来后,电脑也懒得开,和同学扯扯淡,泡个热水脚,早早就爬上床了。戴上耳机,滑开手机,《用我一辈子去忘记》就这样开始。现在在回过头去看里面的一些文字,条件反射的让我感觉,耳边又响起了陈绮贞的歌声和那唯美的钢琴曲,现在回想一下,感觉听着这些曲子看这本书真TM合适

*****
Written by Zheng Yu on 18 May 2013